浙江深蓝产业“扬帆闯世界”

来源:乐鱼vip    发布时间:2025-09-05 11:03:16

  “舟山师傅”造全球船、海洋机器人化身“寻宝人” 浙江深蓝产业“扬帆闯世界” 本报记者 吴越 吴馥梅

  浙江,面朝太平洋背靠长三角,海是她的基因,也是她的未来。走进她,你能看到的,不仅是巨轮的摇篮,也是中国深蓝经济的核心现场——

  焊接精度达毫米级的智能车间、让船舶在12级风浪中岿然不动的“定船神针”、为巨轮进行“绿色手术”的修船坞,以及能追寻矿产踪迹的机器人“宝藏猎手”。

  海面造巨轮,海底寻宝藏。沿着绵延海岸线,我们走进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这一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聆听技术与海洋的深度对话,见证东海之畔,一个海洋大省如何向深蓝落下未来的锚点。

  在碧波荡漾的舟山群岛南部海域,一座面积约二十个西湖大小的六横岛,正以蓬勃的船舶产业活力吸引全球目光。码头上,数万名船工与百余位国际船舶公司代表日夜忙碌。

  这座充满“国际范”的小岛,已成为现代化船舶工业版图的“黄金坐标”之一。世界头部船舶公司豪掷“亿元订单”,请“舟山师傅”造一条船,在当地是一件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8月中旬,一艘即将交付的橙红色巨轮,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这是舟山为挪威老顾客——库娜森航运集团建造的穿梭邮轮,搭载了先进的DP-2智能定位系统。

  “它在12级风浪中晃动距离不超过1米。”邮轮总建造师贾永伟自信满满地说。从钢板切割到最终试航,每艘这样的“海上城市”都要经历1000多个日夜的精心打造。

  走进智能造船车间,科技的力量令人震撼:全自动切割机如裁纸般精准分割厚重钢板,工业机器人通过三维扫描实现毫米级焊接,还能用高温火焰“熨平”每一处焊接变形。智能系统的焊接精度比人工高出60%,生产效率同样也能提升60%,更让工人远离了传统焊接的职业病风险。

  为响应全球环保趋势,引领行业绿色发展,舟山积极引导船企开展绿色生产的基本工艺和生产装备创新研发。在国内首创推出《舟山绿色修船企业规范条件》,树立绿色修船示范样板企业。

  世界修船看中国,中国修船看舟山——这不仅是浙江人的自豪,也生动诠释了舟山在全球高端船舶领域的主体地位。作为国际最大船舶修理改装基地,舟山聚集多家大型修造船企业。在全球修船企业十强中,舟山独占五席。这里拥有年造船700万载重吨、年修理万吨级以上各类船舶3000艘的生产能力,年修船数量占全国比例40%以上,其中外轮修理量占全国45%以上,占全球20%以上。

  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海底同样吹动AI浪潮,进行着另一场“惊涛骇浪”变革。

  在神秘的深海世界中,高温热液自海底喷口涌出,溶解了大量矿物离子。随着海流的扩散,这些物质在海水中绘出一片羽状的奇特景象,仿佛揭开了海底宝藏的序幕。

  这根“羽毛”也是科研人员的“寻宝地图”。东海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训练海洋机器人成为“宝藏猎手”,通过探测热液羽流来寻找海底矿产物质与特殊生物群落。

  “我们在研发一套算法,通过羽流找到‘冒烟’源头。”东海实验室海洋机器人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产斯瑜解释,一般来说喷口附近矿藏丰富,找到“海底火山”的喷口“黑烟囱”,相当于寻到海底宝藏的踪迹。

  “海底寻宝”背后,离不开海洋机器人助力。“机器人携带传感器,我们叫做‘嗅觉’。”产斯瑜指着一个橙色鱼雷形机器人介绍,该款无人无缆型自主水下机器人能实时获取羽流流场和化学信号并进行路线规划,实现热液羽流的搜索、追踪和定位。

  也就是说,借助灵敏的“嗅觉”,在大范围空间内,机器人通过闻海水“气味”,就能捕捉判断独特气味来自什么地方,从而顺着方向找到矿产富集的海底“黑烟囱”喷口,然后通过GPS导航返回。不需要地毯式搜索,追踪更加高效。

  依托于自主研发的算法,聚焦深海探测技术和装备研发,东海实验室在海底羽流研究这一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当前正朝着可变形、小型化机器人的方向进一步深入探索。

  “有天然气的区域,岩土的力学性能不一样,通过样品的CT图也能分析资源情况。”在东海实验室海洋机器人中心博士后盛超武看来,中国南海海底储量巨大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是深海中的能源新秀,拥有巨大价值。

  背倚大陆、雄踞东海,浙江虽陆域面积仅十余万平方公里,却拥有超过2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丰饶的海洋资源,为浙江建设海洋强省奠定坚实基础。自2010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以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内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也落户舟山。

  近年来,在国家“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向海图强”的战略指引下,浙江推出了一系列“海洋强省”组合拳,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同时,“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的教科产融合机制逐渐完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突破海洋高端装备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如今,沿着蜿蜒的海岸线,浙江已形成完整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产业布局以舟山、宁波、台州为核心,其中舟山定海区和普陀区是产业核心区,象山县和三门县专注船舶修造,岱山县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及配套产业,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目前,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浙江企业承接的订单已覆盖13种,订单结构日趋多元化,其中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全省船舶行业共完工船舶565.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5.9%。船舶工业总产值614.9亿元,同比增长23.6%。

  浙江省经信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浙江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7年,产业体系将更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跻身国内船舶工业强省行列。届时,产业产值规模将突破800亿元,造船完工量突破700万载重吨。

  浙江蜿蜒的海岸线,绵延的不再只是钢铁巨轮与机械臂的工业图景,更是一条由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交织而成的蔚蓝征途。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山东世联轿车服务公司

下一篇:公司-中宏网